中医针灸是在中国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质并代代相传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一部分。
从2006年起,针灸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简称“申遗”)。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5次会议审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根本与源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中医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十分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不仅得到了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重、热爱并延续,而且已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服务于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和诊疗技术为民众所耳熟能详,包括经络、腧穴、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气功等。作为一种医疗手段,针灸之于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作用巨大;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针灸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纵观绵延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历代民众长期传续下来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体系,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知识体系,其中包括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医药学,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门兼备人文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的医学。
中医药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共生体中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医理论体系,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为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化标志之一。如中医药古籍《本草纲目》,在18~20世纪期间,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全球广泛流传,被许多领域的学者关注和研究。
总之,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包容性和认同感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向导,是推进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力量。